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3分快3大小单双怎么计划才稳 > 新闻动态 > 基因·蝶变|从烽火钢八连到幸福新农村,沂沭河畔"红"村蝶变
基因·蝶变|从烽火钢八连到幸福新农村,沂沭河畔"红"村蝶变 发布日期:2025-08-17 16:51    点击次数:94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高松 张源 郑军

迎着秋阳,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沂河水,一路蜿蜒南下。经分沂入沭水道,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,与同样来自山东腹地的沭河水交汇。两河滋润,“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”的铮铮誓言,在这里结出累累硕果。

“朱”代表红色,朱村更是名副其实的“红”村。80多年前,24名“钢八连”战士用生命换来了村庄的平安,如今朱村人用新年第一碗饺子,敬告英烈。8月8日,“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时代华章”融媒采风团走进朱村,感受这份英烈恩情,见证小村由内而外的蝶变。

钢八连救朱村

新年第一碗饺子敬英烈

沂河与沭河交汇,在朱村留下了风景秀丽的“好运角”。透过茂密的树林远眺,隐约可见几道飞檐翘角。在朱村,7户共23间清代民居完整保存,组成了鲁东南唯一规模较大、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。与这些古建筑群隔街相望,耸立着承载朱村厚重底蕴的抗日战斗纪念馆,它们跨越时空,在此融汇。

“当年,朱村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,被视为沭河防线上的重要堡垒村。”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名誉馆长、义务讲解员王经臣,像拉家常一样为采风团讲述往昔岁月。

1944年除夕,朱村人正忙着操办年事,家家户户贴对联、办年货,准备迎接新年。黎明时分,突然枪声大作,一队500余人的日伪军偷袭村庄,意欲进行报复性扫荡。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八连听到枪声后,火速奔向朱村投入战斗。冲杀中,连长鄢思甲和一排长秦家龙负重伤,仍继续坚持指挥。

“战斗最激烈之时,当地民兵和乡亲们背着手榴弹,抬着担架,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支援。”王经臣说,经过6个多小时激战,日伪军仓皇而逃,而八连的24名战士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后来,朱村群众把一面绣了“钢八连”三个字的锦旗送到连队,八连后来也被山东军区正式授予“钢八连”称号。

“钢八连救朱村”这六个字,从此在朱村人心里,重逾千斤。“按照我们村传统,新年的第一碗饺子是用来祭祖的。”王经臣说,但当时朱村的乡亲就决定,不敬天不敬地,要把新年的第一碗饺子,敬八连牺牲的战士,这个习俗已在朱村延续80多年。

朱村人不忘恩情

搜集资料建馆纪念

“钢八连”用过的冲锋号、舒同亲笔题写的奖状……一件件老物件、一份份资料,令采风团一行人动容。穿过展馆,众人走向朱村抗日烈士陵园。这里曾是钢八连战斗过的松林,高9.44米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碑屹立向天,供后人怀念和追忆。
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朱村人,小时候就听钢八连的故事,他们对朱村有恩,朱村人从来没有忘记。” 王经臣对钢八连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,了解朱村红色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,他不想让这段历史在这代人手里间断,必须想办法把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传承发扬下去。

1998年,王经臣开始着手搜集、整理村史和朱村抗日战斗相关资料。令他苦恼的是,由于时间久远,村里老人对那场战争的讲述各异。2011年,朱村新一届党支部召开两委工作会议,决定修村志、对朱村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发掘。王经臣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因此来到杭州、南京、济南等地,寻访当年参与战斗的战士及后人,最终在一本记录滨海军区抗战之路的书——《滨海八年》中,了解到当年详情,还获得了14张珍贵的历史照片。这些努力,为朱村红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2012年,富裕起来的朱村村民自发捐款,顺利建成“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纪念馆”和“朱村历史文化陈展室”。此后,王经臣成为这里的义务讲解员,十三年来讲解超万场。

过上好日子

小乡村蝶变旅游区

代代铭记与传承间,朱村也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。

新建的朱村大桥、沭河东岸滨河大道、朱村沿河路,使原本偏居一隅的朱村与外界连接的道路变得四通八达。随着临沭县修缮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,并以老馆为核心修建新馆,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、导沭整沂馆等多个红色展馆,红色朱村旅游区开门迎客,每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。

小乡村蝶变成旅游区,与王经臣一样满怀期待的是朱村全体百姓。除了建起“五馆四区三基地”,朱村还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多方合作搞起现代农业、民宿等特色产业。村民能挣钱,日子越红火,朱村作为作为山东省唯一村级典型范例写入国家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》,临沭县“好日子”示范区被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。

“12年前,总书记来朱村考察时说‘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’,我们讲好红色故事,就是要让好日子有根有源。”王经臣说。

如今,王经臣的孙女王书晴也成为纪念馆的一名“00后”讲解员。在王书晴看来,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。路面硬化整洁,村里80%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,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汽车……

“过去我们只讲‘钢八连’和朱村的红色历史,现在还会讲临沭的柳编文化和乡村发展,更重要的是讲好沂蒙精神。”信仰与坚持,是王书晴从先烈和爷爷身上学到的精神内涵,她希望用自己年轻的声音,讲好家乡的故事,讲给更多人听。